孩子语言的改善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的是耐心和恒心,更重要的是信心,我们需要给孩子不断的支持与鼓励,给孩子足够的时间,陪着孩子一起成长,一起进步……
如果没有这个前提,孩子的语言问题要解决,真的是很困难,甚至是没可能性的。
因为,孩子不是不想说,而是没法说。所以,我们越是着急,孩子越找不到成就感,压力越大,就越说不出来。
情况一:孩子完全没有语言
此时,我们的目标,是让孩子开口说话,哪怕一个字两个字都好,只要能开口说话,能跟着我们说话,就可以了。
孩子不会说话,我们每天就只教孩子发音?教孩子说“爸爸”、“妈妈”、“爷爷”、“奶奶”……
教孩子发音“a”“o”“e”“b”“p”“m”……
是的,这些是必须要教,但是,不仅仅是这些哦!每天,我们一定要教孩子“读”儿歌。
”开始什么玩笑?孩子连音都不会发,教他读儿歌?怎么读呀?“之所以在“读”上面打了个引号,就是因为孩子不会读。那怎么办?我们自己反复读给孩子听,语言加动作,同时加发音训练。
孩子都听不懂,读给他听,不是对牛弹琴吗?当然不是。孩子是不会说,但不代表孩子听不懂。词汇和句子的积累,是孩子语言出来必须完成的一个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是很痛苦的,因为,所有的过程,都如同我们的自娱自乐,自编自演……我们对孩子的“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要装着看不见;对着孩子无动于衷,我们还必须显得开心,乐在其中,这样,才能感染孩子,才可能引起孩子的注意,让孩子感兴趣。
一周同一首儿歌,每天反复的念给孩子听,但是,一次的时间不宜过长,一次10来分钟,其实就够了。
当然,我们要尽可能想办法,利用孩子喜欢的东西来做强化物,不在强迫的情况下让孩子注意到我们的发音,注意到我们的动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嘴型要夸张,声音要提高,动作要夸大,感情要丰富,要带着激情……
在生活中,看到什么,我们都要不断的说给孩子听,不断的重复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要想让孩子的语言出来,我们必须要做“婆婆”,一直不停的说话,一直不停的和孩子互动……
比如要吃苹果了,我们不能直接把苹果递给孩子,而是要慢一点,慢一点递给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配音:“苹——果——”“苹——果——”“苹——果——”把苹果放在我们的嘴边,口型夸大,声音提高,重复三到五遍,然后再递到孩子的手里。这样做,一是让孩子学会了等待,二是强化了孩子的认知,三是无意间训练了孩子的发音。
知道为什么孩子先说的话,先会表达的,都是和生活有关的吗?就是因为我们天天都在说,孩子在无意识下学会了这些,日积月累下来的。
出门了,怎么做?我们要去坐三轮车/公交车了……
“宝宝,我们去坐公交车了,”我们先对孩子说,“坐公交车,宝宝,我们去坐公交车啰!坐公交车!”一路上,我们都这样和孩子说,不管孩子在做什么,有没有注意到我们在说话,都要这样重复。
到了车站,“宝宝,公交车来了!看,公交车来了!”然后,我们拉着孩子上车,“公——交——车——”我们继续说,“公——交——车——,公——交——车——”
不要怕周边的人笑话,没有多少人会注意到我们的异常举动的。注意到又怎么样呢?我的孩子就是有问题,稀奇?那你多看两眼吧!
家里有一个特殊孩子,我们需要修炼的,就是脸皮要厚,心态要好。如果做不到,我们孩子的成长,就会有很大的问题。因为,孩子们要学会一样东西,掌握某个技巧,需要无数次的重复和无数次的练习才可能达到。
去超市,我们怎么做?每次我们去超市,推车子,尽可能,让孩子来完成,而不是让孩子坐在推车里面。“推购物车,宝宝,来,帮妈妈推购物车。”我们握着孩子的手,慢慢的推着车子走,孩子可能会抵触,会反抗,没关系,这次不行,下次继续,孩子熟悉之后,慢慢接受了,也就不会抵触了。在推车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要不断的强化:“妈妈推购物车,宝宝跟着购物车走。”孩子没反应?没事,我们继续说,“购——物——车——,购——物——车——,购——物——车——……”
每次到超市,我们都选择一样物品来教孩子,比如苹果,比如饼干,比如薯片……我们要优先选择孩子喜欢的物品来教孩子,比如薯片,我们可以找很多种薯片来教孩子的:“上好佳薯——片——”“可比克薯——片——”“天使薯——片——”,“薯——片——”,一个词组,至少三到五遍的重复……
平时在生活中,孩子想要吃什么东西,我们怎么办?“我——要——吃——X——X——X——”,这句话,我们一定要反复强化,“我要吃”三个字,我们要天天教。到某一天,孩子可能就直接给我们惊喜了!
比如孩子喜欢吃薯片,我们怎么做?“我——要——吃——薯——片——”,说上三到五次,孩子伸手遭不住了,马上要哭了,我们赶紧递过去,快到孩子手里的时候,我们继续,“薯——片——”,“薯——片——”,“薯——片——”眼泪出来之前,赶紧给他吃一片吧!
还有没有?当然!
在平时,我们要多让孩子做事,比如帮家里人拿东西,为我们服务……
“宝宝,去帮妈妈把拖鞋拿过来!”孩子听不懂?没关系,爸爸协助呀!“走,宝宝,我们去帮妈妈拿拖鞋!”爸爸拉着孩子,边走边说,“帮妈妈拿——拖——鞋——”,两三遍之后,接着说,“拖——鞋——”,三到五遍,到门口了,拿到拖鞋,“我们给妈妈送拖鞋过去……”“拖——鞋——”接着对孩子说。
“妈妈,拖鞋!”爸爸对妈妈说,这是爸爸帮孩子说的。
“谢谢宝宝!妈妈太爱你啦!”妈妈抱着孩子亲一口!“妈妈的拖鞋!谢谢宝宝!拖——鞋——,宝宝帮妈妈把拖鞋拿过来了!谢谢!”再抱着孩子转一圈,这个小家伙,保准笑得非常灿烂!
“哇塞,原来我这么棒!妈妈好爱我哦!”孩子在偷着乐呢!“他什么都不懂,怎么可能这么想?”千万不要这样去认为我们的孩子哈,亲!孩子不是不懂,只是不会表达,说不出来而已!
不管孩子做什么只要能在辅助下完成,我们都需要给予承认、鼓励和表扬,发自内心的去赞赏孩子的这一行为。请记得,是表扬孩子的具体行为:“宝宝帮妈妈拿来了鞋子,真棒!”“谢谢宝宝帮妈妈拿鞋子来!”而不是对孩子说:“宝宝,你真棒!”“宝宝,你太能干啦!妈妈爱死你了!”
即使是刚刚出生的小婴儿,他也知道,谁喜欢他,谁不喜欢他的哦!如果这个人不喜欢他,只要对方伸手去抱他,他马上就会用哭来反抗,对吧?
还有很多很多例子,我就举这些吧。原则都是一样的,反复多次,不断强化。
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我需要提出一点,也是很关键和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我们需要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什么是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蹲下来就蹲下来,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蹲下来和不蹲下来,是不一样的。
真正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不仅仅是我们下蹲,和孩子一样高,让孩子看到我们的嘴巴,可以看到我们的口型,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还包括我们的心态和说话的方式,也要和孩子一样。多支持,多鼓励,要相信孩子能行,相信孩子可以做到。
这个,才是重要的!
这里,榜样的作用也就凸显出来了。如果我们能在身边找一个能力只是稍微比孩子好一点点的孩子和他一起学习和生活,那么,他的进步,就会大很多。因为,孩子和孩子学习,模仿孩子,才是快和愉快的。
这也是为什么,一个人吃饭不香,一桌人吃饭被抢光光的原因之一。有了对比才有差距,有了伙伴才有动力。
情况二:孩子处于仿说语言阶段
仿说语言,就是我们说的鹦鹉学舌式的语言,我们说什么,孩子就跟着说什么。这时候,我们的目标就是让孩子积累语言,实现量变到质变的转化。
前面的例子,一样适合二种情况。区别在于,我们的孩子已经可以仿说了,那么,在孩子跟着我们说之前,我们先把孩子想说的话,帮孩子说了。
“这是什么?”孩子不会回答,只会跟着我们问,“这是什么?”
我们马上跟上:“苹果。”
再来一次,“这是什么?”“这是苹果,苹果。”
这是只有我们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
如果有三个人在,一个人问:“这是什么?”“这是苹果。”
另外一个人,马上帮忙回答。
孩子一听,可能就说后面一句话了,“这是苹果。”然后,我们俩都帮忙重复,“苹果!这是苹果!”然后继续问:“这是什么?”“这是苹果。”另外一个人回答,孩子,也就跟着回答了。反复多次之后,孩子也就只能回答“这是苹果”了。
当然,隔三差五的再问,孩子又继续跟着我们重复“这是什么”了。没关系,孩子对“这是什么”这个问题还没有搞懂是什么意思,同时,对于我们手里拿的东西,孩子也没能和“什么”联系到一起。之所以会这样,就是因为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差了,不能举一反三,所以,不断的重复,是必须的。
在做事的时候,我们需要帮孩子表达,“我帮妈妈拿拖鞋”,“我把妈妈的拖鞋拿过来了”,“我把拖鞋给妈妈”……一句话,还是尽可能重复三到五遍。
在生活中,我们需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整理一下生活中常见的理解力训练,尤其是其他人很容易问到孩子的几个问题,“你几岁啦?”“你家住哪里?”“你爸爸是谁呀?”“你妈妈是谁呀?”“你喜欢吃什么?”……
我们每天不断的强化训练,不断的和孩子对话,让孩子记住答案,很重要。这样,孩子一说话,就不会被别人揭穿有问题,得到别人的认可,对孩子来说,是很重要的。
同时,教孩子学儿歌,非常重要,尤其是教孩子学习那种和生活常识有关的儿歌,比如《刷牙》《小小手》《数字歌》等等,通过儿歌让孩子记住和学习一些理解性的东西,让孩子不断的积累这些东西,此时,我们对孩子的要求,是背下来。能不能理解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孩子积累更多的词汇和句子,然后由量变到质变。
此时,我们还要做一件事,就是和孩子一起看电视,看碟子……好是看和生活有关的碟子,因为碟子可以重复,可以反复,比如和孩子一起看《小小智慧树》,看《巧虎》……我们要和孩子边看边互动,有游戏的时候,和孩子一起玩,有歌曲的时候,和孩子一起唱,有常识的时候,我们在生活中多和孩子说……
请一定记得,是反复地看!
刚开始的时候,孩子是可能没有兴趣看的,甚至可能抵触。怎么办?没事,有事没事把碟子开着,不小心就被孩子看到了,多看几次,孩子就不讨厌了,再看几次,孩子就可能开始喜欢了。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已经慢慢的在和孩子互动了,孩子看不懂的,在我们的努力下,已经可以慢慢明白了,孩子不会做的,在我们的帮助下,也学会了几个动作……
当然,如果有一个或几个小朋友和他一起玩,一起看,同时还能适时帮助一下小家伙,那,他的进步就会快很多哦!
情况三:孩子有了初步的主动语言
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表达能力,而孩子主动说出来的,主要还是和生活有关的,稍微有点转弯的东西,就说不了,无法正确表达。
这时候,我们的要求就多了,因为,孩子的整个能力都不错了。我们,又该怎么办?
首先,我们还是要做前面两种情况的事情。同时,我们需要给孩子讲故事,一个故事反复地讲,一个故事反复地放给孩子听……听完讲完故事就完了?不是的。我们还需要去引导孩子回忆故事中的情节、人物……里面有哪些人或物?什么时候的事情?在哪里发生的?事情经过是什么样的?孩子不懂不会?没关系,前期,我们自问自答就好了。不断重复之后,孩子慢慢的,也就会回答了,因为,在我们不断问过这些问题之后,我们还在让孩子继续听故事。因为带着问题在听,孩子慢慢的学会了思考,学会了注意细节……
我刚刚说的,陪着孩子看电视和看碟子,此时,尤为重要!只是,这个过程,不仅仅是陪着孩子玩,陪着孩子看,还包括给孩子提问题,回答问题,我们也可以让孩子提出问题,我们来回答。
如果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识字能力,我们也可以陪着孩子一起读故事书,主要是配图的故事,绘本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看图说话,这也是提高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方式。
这些,是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帮助到孩子的。
要彻底解决孩子的理解力问题,让孩子的语言表达没多少问题,同时,人际交往也好起来,让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好起来,关键是,还是要解决孩子的学习能力的问题。只有孩子有了学习能力,孩子的理解力才会才可能有质的发展,也只有孩子有了主动学习能力,孩子才可能真正适应社会,融入社会。这个,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作为家长,我们可以把除了学习能力培养外,我前面提到的这些做到,孩子的理解力,是肯定会有很大的提高和改善的。
但是,作为家长的我们,多少人可以做到?
仅“耐心”二字,很多家长,就做不到。嘴巴上说得很好,心里也想得很好,可是,做起来的时候,却不是那么回事。
多说几遍,孩子没反应,我们的气,可能就不打一处来了!哪里还有心情继续“自娱自乐、自编自演”哦!
家长和老师大的区别,不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问题,而是心态的问题。
老师知道孩子学不会,即使着急,也不会吵孩子,吼孩子,更不会动手打孩子。因为,孩子学不会是正常的。但是,我们家长却做不到,多说几遍没反应,我们的那种失落和挫败感就出来了,绝望呀!于是,情绪就出来了!
我们的情绪出来了,孩子的心情还能好吗?我们都没好语气,孩子还能有好的配合?
急于求成,是我们家长的普遍心理。很正常,却不正确。可以理解,孩子却不能接受。
也因为这样,孩子,才必须交给老师来管理,而不是让他们天天和我们在一起……
爱,请不要伤害!
如果我们真的爱孩子,就一定要调整我们的心态,改变我们急于求成的状态。如果做不到,那么,我们还是得送孩子去专业机构,让老师去训练他,帮助孩子。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这句话,我常常对我的家长们说。
如果我们真的可以很好的帮助到孩子,那么,我们坚持。如果不行,我们就要学会改变,学会放手。
长痛不如短痛。为了孩子的成长和进步,我们必须做出正确的选择,虽然,没有人能告诉我们,到底怎么做,才是正确的!但是,给孩子一次机会,给我们自己一次机会,这个,再怎么样,也都不会错,至少不会错得很彻底。是这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