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和孤独症是对同一种先天性的广泛性神经发育障碍的不同称呼,没有任何本质上的区别。在科研领域,孤独症属于精神病学的研究范畴,可以理解为广义上的精神类疾病,但不等同于常被普通公众提及的狭义上的精神病。
孤独症和自闭症没有区别,只是对一种先天性的广泛性神经发育障碍的不同称呼,孤独症谱系障碍是目前国内的官方统一命名。孤独症不属于心理疾病,也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发育迟缓或智力低下,在医学研究领域,孤独症属于精神类疾病的一种,这种划分的科学依据有:
(1)在孤独症诊断方面,由美国精神病学协会发布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5th Edition, DSM-5),详细规定了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诊断标准。2022年3月美国精神病学会发布《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文本修订版(DSM-5-TR),其中对孤独症的诊断标准做了两处修改,更加清晰地定义了孤独症。
具体到临床诊断中,正式的孤独症的诊断必须由儿童精神科或发育行为儿科的医生等专业医疗人员进行。
(2)在对孤独症的分类上,我国将孤独症谱系障碍划分为精神残疾,特指那些长时间未治愈并且其社会功能受损的精神障碍患者。
精神类疾病是一个广义的概念,精神病学的研究范围也非常广泛,包括所有类别的精神障碍,而精神障碍指的是大脑机能活动发生紊乱,导致个体的认知、情感、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存在不同程度障碍的总称。诸如精神分裂、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失眠症等都属于精神障碍,发育障碍、智力落后或精神发育迟滞以及各种能力和行为障碍也属于现代精神病学的研究范畴。
包括孤独症在内的所有精神疾病的分类和诊断既有医学模式,又有社会学模式。在医学研究层面,对孤独症属于精神类疾病的划分事实上并不存在问题。对这一划分存在较多质疑的更多体现在社会学层面。
在普通社会大众的认知和口头表述中,很容易将精神疾病简单理解为“精神分裂”,默认精神残疾类患者都有严重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完全丧失工作和生活能力,甚至还可能会干扰他人的生活。
这种对精神类疾病带有明显社会歧视的标签化认识会加剧精神障碍类患者的病耻感,所以很多孤独症谱系障碍群体及家庭极度反感或抗拒将孤独症划分为精神类疾病,他们更倾向于将孤独症描述为一种神经发育障碍。由于孤独症确实涉及脑神经发育,所以神经发育障碍因为带有病因学方面的指向,这样的表述会更为严谨和准确。
无论是谱系家长还是普通社会公众,既要对精神疾病的医学属性有科学的认识,也要理智看待孤独症的康复治疗。对于为了追求社会接纳,刻意反对精神病学的诊断和划分,完全将孤独症归结为神经发育多态性,无视孤独症儿童真实存在的障碍,认为其不需要治疗等这一类的认识要有理性的判断。
对于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及其家庭而言,需要争取更多的社会理解和支持才能助力自身的康复。但也不必过分执着于“孤独症属于精神类疾病”这样的标签,正视孩子的障碍,看到孩子落后的地方,把握当下对孩子进行技能训练才能为孩子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